• 我爱技术网-河南网站建设-上海网站建设-SEO优化-网络营销-SEO三人行

  •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: 13061801310

当前位置:我爱技术网 > 新闻信息 > 正文

杭州:活态传承 让非遗不再“非常遗憾”

发布时间:2021-08-25 | 发布者: 东东工作室 | 浏览次数:

  

省级非遗项目南宋官窑的瓷

  

国家级非遗项目西湖绸伞

省级非遗项目吴越人家的布

  

省级非遗项目奎元馆的面

  

叶声华正在店堂里雕刻一尊象牙佛像。记者 李忠 摄

  

浙派古琴

  

张小泉剪刀镶钢锻制技艺

王星记制扇技艺

  提起非遗(全称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)传承,不少人脑海中会浮想到这样的画面:白发苍苍的老人,独守一门技艺,整日为“绝活儿”后继无人而烦忧……

  这种描述难免偏颇,但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部分非遗项目濒临消亡的窘境。

  样本

  招徒半年,留住一人 牙雕技艺青黄不接

  南宋御街一隅,“藏”着一间古色古香的茂源牙雕收藏馆。步入店中,一件件惟妙惟肖、精美绝伦的牙雕作品映入眼帘,而更令人惊叹的是林立于展柜间的各式奖杯。

  “这些奖杯大部分是儿子得的,他比我厉害。”收藏馆的主人、满头白发的牙雕老艺人叶声华难掩自豪之情。

  从17岁开始至今,叶声华的爱子叶萌14年来如一日,像父辈那般,传承、守护着传统的牙雕工艺。他创作的作品曾连续两年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上获得金奖。要知道,“百花奖”在工艺美术界,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。

  虽然在各大展会上屡有斩获,叶氏父子不得不面对牙雕技艺传承难的尴尬现实。

  放眼全国,从事牙雕技艺者1000多人,而浙江省不足20人。叶氏父子的茂源牙雕,是全杭州市唯一一家指定牙雕加工经营点。

  半年前,叶氏父子曾在店铺门口贴出告示:“诚招学徒,学习牙雕技艺,包吃住,有意向者详谈。”

  叶氏父子原想着中山中路这么好的地段,招个把人问题不大。结果出乎意料:半年下来,杭州本地人几乎“无人问津”,倒是外省的人不少。只是后来一打听,多数人打了退堂鼓。

  有嫌待遇低的。“学徒第一年每月1000元,一年后涨到1500元一个月。”

  有嫌干活苦,难出头。“一般要三至五年才能够掌握牙雕技艺,要想雕刻出真正的象牙艺术品,没有十年八年的努力是不行的。”

  鉴于“不招外省人”的祖训,最后只留下了一位年仅22岁的桐乡小伙子。

  除了招不到合适的人,茂源牙雕收藏馆生意冷清,招揽不来顾客。

  叶萌说,一方面,由于象牙原材料有严格的管控,另一方面,制作一件牙雕作品从设计到制作完成,历时三四个月,凝结了不少艺人的心血。所以,牙雕制品价格不菲,像他做的一尊20多厘米高的人物肖像要卖10万元以上。

  高昂的产品价格吓退了不少顾客。要知道,70多平方米的茂源牙雕收藏馆,一年各项开支加起来要15万元左右!

  “我们叶家从1954年便从事牙雕工艺。对牙雕,有着一份深深的情结。虽然现在困难很多,但还是会守着这个店做下去,不能让几千年的牙雕技艺毁在我们手上。”说完,叶声华老人又戴上老花镜,埋首专注手中的细活。

  困境

  缺人才,缺经费,缺场地 非遗传承遭遇“三重门”

  某种程度上,牙雕技艺的现状是目前很多非遗项目传承难的一个缩影。

  杭州市非遗中心专家库成员杨光宇告诉记者,保护非遗传统工艺,最关键的还是要保护真正在第一线的传承人。“杭州的非遗项目是全国数量最多的,但在保护上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开展。比如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,像杭扇王星记中的当家产品‘三星牌’黑纸扇,现在极少有人能做了;张小泉剪刀中的嵌钢工艺,如今还有谁会做?”说到当今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现状,老先生语气里透着遗憾和忧虑。

  “现在学非遗传统工艺的越来越少,说到底还是个待遇问题,非遗的社会经济效益不好,生存很困难,可以说是举步维艰。一线的技艺人,非常辛苦,工资却不高。此外,工作环境简陋、场地狭小限制了非遗的发展。比如利民服装厂房因为外迁,在核心区块缺少集展示、教学的基地。这些都需要政府在经济上给予支持。”杨光宇说。

  有关专家表示,很多非遗项目,因其制作方法的繁复、精巧,材质的独特、珍贵,只能手工制作,中间要经过几十道工序,制成一件作品往往历时几个月甚至几年。传统手工作坊式制作的作品精美绝伦,但也必然带来资金捉襟见肘、人才短缺、批量生产有难度等问题。而这些问题,正是扼制非遗发展的普遍性难题。

  探路

  因材施教,电影助力 浙派古琴焕发生机

  吴山脚下,四宜路上,西湖琴社并不起眼,里面不时传出“叮叮咚咚”的古琴声。步入琴社,满目古琴、茶器、沉香,几个年轻人正静心练琴。

  除了一些专业演出和教学讲座外,浙派古琴第三代传人徐君跃,大多数时间守着他的西湖琴社,抚琴授业。

  徐君跃出身于古琴世家,祖父是浙派古琴开创者徐元白,曾与马一浮、张大千等人创作了《西泠话雨》、《海水天风操》等多首琴曲。其父徐匡华琴艺卓伦,为古琴在国际社会上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徐君跃继承祖业,被评为浙江省非遗传承人,从事古琴打谱、新曲移植及古琴的演奏教学工作,成为新一代浙派古琴的领军人物。

  徐君跃坦言:很长一段时间,浙派古琴和现在很多民间技艺一样,在小范围内交流,后继乏人,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,真正研习浙派古琴的只有区区十几人。

  浙派古琴的传承者们,决定换一种活法。

  成立于1986年的西湖琴社,每年都会结合传统节庆,在西湖边等地组织一系列的琴会,让阳春白雪的浙派古琴表演走近普罗大众。

 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古琴魅力,西湖琴社也不拘泥于过去收徒要求专业性的行规,降低了学琴门槛。

  对于一般的古琴爱好者,“平常只要花半个小时或者1个小时练琴就够,陶冶陶冶情操。”

  对于有悟性的专业琴者,“在指法、谱子、曲法等方面进行更系统性的教学,一般学个5年就有小成。”

  此外,一部电影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古琴魅力。

  2003年,张艺谋导演拍电影《英雄》,找到了徐匡华老人出演影片中的盲人琴师一角。

转载请标注:我爱技术网——杭州:活态传承 让非遗不再“非常遗憾”